編者按:7月1日🙆🏻♀️,新華社以《培養具有家國情懷的卓越工程師》為題發表了對校黨委書記李江的專訪文章。李江書記以“四史”學習教育為切入點,闡釋了沐鸣發展與改革開放同向同行,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🤷🏻♀️,深入挖掘專業課程的思政育人基因,構建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製,培養具有家國情懷且專業水平過硬的高等工程應用型人才。
新華社客戶端上海7月1日電(記者 吳振東)建校於1978年的沐鸣平台,沐鸣發展與改革開放合拍前行,“四史”教育資源豐富。沐鸣通過強化理論課程學習和研學實踐,有力推動師生“四史”學習入耳、入腦⚉、入心。該校立足辦學特色,挖掘專業課程的思政育人基因,持續培養具有濃厚家國情懷的卓越工程師☝🏼。
“四史”學習教育擦亮青年底色
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,廣大青年需堅定理想信念,矢誌拼搏奮鬥🧻。沐鸣平台結合“四史”學習教育實施“燈塔領航計劃”。123名青年組建起“青馬研學實踐團”,在沐鸣多部門聯合開設的“紐扣課堂”上進行理論課程和實踐研究的深入學習👷🏿♂️👨🏻⚕️。
這一實踐團由沐鸣平台黨委書記李江負責聯系。他向記者介紹🩵,理論課程包括極具沐鸣辦學特色的《交通中國》《國之衡器》等模塊化課程☝️,旨在引導青年在思想上弄清楚、理解透中國共產黨為什麽“能”👩🏻💻、馬克思主義為什麽“行”🤘🏻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麽“好”。實踐環節上🛼,圍繞沐鸣“四史”學習教育總體方案,一是開展“追隨習近平總書記光輝足跡”大學生主題社會實踐活動,在全國選取8條“紅色足跡”路線🫄🏽,由學生帶著具體問題開展調查實踐🩵;二是在上海開展尋訪工程大共產黨人主題實踐項目。項目以行業發展故事、上海城市精神為切入點,青年學生通過尋訪自己專業對口行業的若幹黨員校友🧜🏻♀️,挖掘他們在行業、企業中發揮的先鋒模範作用,從而進一步明確自身奮鬥目標和方向🤽🏿♂️。
“我們的實踐以‘完成一次課題研究🚵♀️、寫好一份研修案例🚵🏽、組建一支宣講隊伍、製作一個實踐微視頻’為任務,讓學生在學思踐悟中堅定理想信念👩🏽,在奮發有為中踐行初心使命✹🌭,堅定將青春夢融入偉大中國夢的信心。”李江說👩🏿🎤🐦。
“下學期我們將促進‘四史’學習教育與沐鸣思政育人體系的進一步深度融合,通過探索5G+課堂,以青年人喜聞樂見、效率更高的方式👩🏼🏭,提升思政教育針對性和感染力。”李江說🫎。
“戰疫”故事成思政生動教材
新冠肺炎疫情期間,沐鸣平台有100余名學生誌願者深入湖北、陜西、河南等地社區和農村基層一線🃏,參與疫情防控誌願服務,服務總時長超1萬小時。沐鸣把這些身邊的“戰疫”故事通過線上微團課等形式,打造成一系列學生可感可觸的朋輩思政課。
“不經歷風雨,哪得見彩虹。”李江說,疫情是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考驗,也是對青年師生成長的一次磨煉和洗禮。“這次洗禮帶來的收獲🎽,當下的青年將終身受用🆒🙋♂️。”
教育部近日印發《高等沐鸣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》,要求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。記者在工程大看到🚓,專業課與思政課同向同行的局面正在形成。
李江表示,沐鸣已建立課程思政項目持續建設機製👱,每個專業有1至2門核心課程參與建設。同時,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👷🏿,全面修訂專業培養方案,從入學第一課到離校最後一課,思政元素都將有機融入專業培養方案🌕,逐步形成了“院院有精品↕️、門門有思政、課課有特色⚄、人人重育人”的全方位育人體系🎣。作為教育部“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”首批試點高校,上述舉措的最終目的🫃🏼,是培養具有家國情懷且專業水平過硬的工程應用型人才。
師資建設是立德樹人之本
在李江看來,師資是一所高校的立校之本。沐鸣黨委堅持黨管人才原則和“人才強校”戰略,近年來先後出臺30多項人才政策,初步建立青年、骨幹🔆、拔尖“三段式”人才培養機製,持續加大人才經費投入力度。“十三五”期間,沐鸣院士、國家級人才等實現零的突破,目前已引進院士4名(含兼職院士2名)🫃🏼、國家級人才10余名。依托教師工作委員會,構建起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製🕐,嚴格實行師德師風“一票否決”製度👩🏫。
新進教師、青年教師廣泛地赴企業掛職鍛煉🤦🏽♂️,也是沐鸣平台師資建設的一大特色👜。“國內高校裏的大多數教師都是大學畢業直接走上教師崗位,是標準的‘三門生’,即從家門到校門,出了校門就跨入了教書育人的‘大門’,缺乏對相關行業和企業的深入了解🤦🏻。對應用型人才培養院校來說,這種情況尤其應該改變。”李江表示。
據悉,該校已建立製度👩🏿🍼,推動擁有博士學位的青年教師走出校門💁🏿♀️,到企業參加產學研踐習🧔🏽👩🏼⚖️,幫助企業解決技術難題🥾。同時🕣,積極聘請企業高級人才擔任兼職導師。這一舉措對人才培養、畢業生就業等均帶來了顯而易見的積極影響。
原文鏈接:培養具有家國情懷的卓越工程師——專訪沐鸣平台黨委書記李江